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

性教育精神在價值與判斷

當調查數據顯示性觀念每5高中生就有1人有性經驗、交往50天就已經全壘打,
當新聞版面不斷報導著政界聞人之子16歲奉子成婚,
還有政、商、演藝、體育界名女人一個個未婚懷孕的消息,
14歲少女參加轟趴,未成年的情殺事件不勝枚舉,
流行歌曲歌詞裡充斥著性語言,兩性不平等…。
學校的性教育,要教給孩子的,正是價值觀,是面對這樣充斥的資訊,
孩子該如何去判斷的能力,並學習兩性互動關係的生活技巧。

數字會說話,現代年輕人性觀念相當開放。
根據坊間最新的「年輕族群性行為和態度」調查顯示,
在台灣地區15-30歲未婚年輕族群中,有高達3成以上有過性經驗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這3成有過性經驗的年輕人中,
有近半數是在15至19歲時即初嚐禁果,
甚至有2%的年輕人第一次性經驗是發生在15歲以前,
也就是國中階段,且交往50天內,也就是交往不到2個月就已經「全壘打」。
且其中有6成以上是有過多重性伴侶,
也有將近1成左右曾嘗試過一夜情或援交、多P等特殊性行為。
性教育該不該教社會風氣大開,性資訊充斥在各種管道裡,
看看調查數字,台灣青少年生育率比起新加坡、韓國都來的高,
性教育該不該教?已經不言可喻。教育部體育司長何卓飛就說,
給學生正確的性教育,是教育應該做的事,不能矇著眼睛或鴕鳥心態,
把社會現象當做視而不見,只有讓學生了解現狀,
才能夠教導他如何正向選擇他應該有的思考,及做他應該做的事。
杏陵醫學基金會執行長晏涵文說,過去健康教育14、15章常常都是跳過去,
老師不教,學生只好自己去找,但小孩能接觸的資訊管道很多,
從媒體、網路得到的,絕對遠比大人想像中的還多很多,
小孩絕對不是一張白紙,只是這些資訊不是全部正確的。
性教育教什麼性教育該教什麼?
曾是第一線健康教育老師的國立大理高中學務主任高松景說,
性教育不只是教知識而已,重要的是在教價值觀,
所以會教健康教育,不表示就會教性教育,
因此健康教育老師的價值觀要先釐清,才有辦法正確引導孩子。
杏陵醫學基金會接受性教育主導單位衛生署的委託,
製作了一套教師教學用的性教育教材,從3年前起,
許多健康教育老師都是依據這套教材教學,有感於學生沒有學習本,
教育部因此委託杏陵基金會依據這套老師使用的教材,
擴充編寫學生自學手冊,以彌補教學上的不足。
積穗國中健康教育老師龍芝寧說,因此這次引發爭議的手冊內容,
在第一線的教育現場,早已操作數年了。

除了教給學生該有的性知識之外,談到性教育、性,
教育部體育司長何卓飛強調,很多都是要能學會如何拒絕,
這些生活技巧,將是今年性教育特別強調的一個重點。

性教育怎麼教高松景說,性教育一定要用青少年願意聽且聽得有意義的方式來教。
積穗國中健康老師龍芝寧就說,結合生活化健康議題的學習,
尤其是性議題,往往都是較能獲得學生共鳴的議題。
台北縣積穗國中老師、也是「青春達人」撰寫小組成員之一的龍芝寧說,
她曾對學生做過調查,一年課程上下來,記得老師上課談到檳榔的只有23%,
但有58%的學生記得老師上課教過安全性行為措施。
龍芝寧說,當初教檳榔議題,是因為學校學生家長有四分之一是吃檳榔人口,
當時就是採傳統教法,教教檳榔成分、可能的危害,如何預防就是不要吃啦等等,
學生果然就忘了她曾教過這議題,讓她一度很沮喪,後來想起學校附近鄰近交流道,
有不少穿著清涼火辣的檳榔西施,改以這做教學內容之後,學生討論就熱烈了。
龍芝寧說,所以脫離生活化的議題學生是無法感受的,
或許檳榔現階段對國中生而言還不太會遇到,但兩性關係對他們而言正值好奇階段,
這是他們有興趣的議題,如果在學生有動機之下,教學反應自然好。她認為,
例如健康教育課談到疾病,光談知識,例如病的癥狀、是何種細菌造成,
那只會讓學生倒胃口,因為老師要教給學生的是,正確認知以及學會如何處理,
學生缺的是生活技巧,不是那些背不完的知識。
所以在她的經驗裡,性議題備受學生歡迎,其中小爸爸、小媽媽的問題,
她提醒他們去思考去判斷,而學生也很認真地去思考,
且真的認知到,親密性行為不是他們這階段國中生能夠承擔的後果。
因此教育的重點不在反應教了什麼,而在學了什麼,
如果學生把耳朵關起來,就什麼都沒了。

自學不是自己學晏涵文說,這本學生自學手冊主要是希望吸引學生透過現實經驗來切入議題,
立委所指責的A片、檳榔西施,是對這議題有錯誤觀念,
這不是知識的絕對對錯,要學的就是價值判斷。
難道大人們真以為限制級不教,學生就不知道嗎?
所以手冊漫畫部分是「切入議題」,不是答案,
外界的批評是沒有教育概念的人說的。
另一名撰寫成員是六年級生的張繻方老師,她笑說,
這次自學手冊引起誤會有一部分可能是誤會「自學」是「自己回家學」,
或者是龍芝寧老師說的「自己學」,其實這本自學手冊是老師教材的擴充本,
是配合老師或家長引導的學習手冊,讓台上老師上課,台下學生也有手冊可以補充老師沒談到的,
讓學生主動提出討論。龍芝寧說,社會裡性議題很多,
當14歲少女去參加轟趴時,要去正視這個問題的不只是老師的責任,
小朋友從新聞中看到許許多多青少年事件,不是把現況拋出來就好,
應該要引導孩子去思考,教育不是治病,是在預防,
如果大人們要把以前受過的教育知識,
拿來教現在的孩子未來如何面對他所會遇到的問題,那是絕對行不通的。
只是為了吸引學生的學習動機,張繻方說,整本文字說明的書,
孩子是沒有辦法接受的,寫出來也只是束之高閣,那又何必寫?
因此編寫小組才會選擇國中生接受度較高的圖畫來呈現,
還特別費心去設計6個國中男女生的角色,龍芝寧說,
「只要學生願意多看一眼,對教學成效就有幫助」。

沒有留言:

あわせて読みたいブログパーツ